满48包邮平常心(日)小池龙之介印刷工业出版社新华**全新正版畅销书籍.

  • 满48包邮平常心(日)小池龙之介印刷工业出版社新华**全新正版畅销书籍.
  • 所属分类:
    发货地:池州
  • 价    格:22
  • 市场价格:
  • 今日价格: 有特价请联系
  • 优惠详情: 剩余数量总共数量
  • 最近热度:
  • 累计热度:
  • 综合得分:
  • 信誉得分:
  • 品牌:
  • 货号:5d88daec5abb
  • 立刻联系购买联系商家博榭图书专营店

        本商品由博榭图书专营店提供,通过博榭图书专营店完成交易,请放心购物

  • 产品名称:平常心
  • 是否是套装:否
  • 书名:平常心
  • 定价:32.80元
  • 出版社名称:印刷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0-01
  • 作者:小池龙之介
  • 译者:李颖秋
  • 书名:平常心
基本信息
书名:平常心
作者: (日)小池龙之介 开本:
定价: 32.8
页数:
现价:见顶部 出版时间(咨询特价)
书号:38 印刷时间: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小池龙之介出生于1978年,日本山口县人。月读寺住持,正现寺(山口县)住持。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系。2003年,创建“家出空间”网站。2003年~2007年期间,开设了兼具寺庙和咖啡馆功能的“iede cafe”咖啡馆。是日本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大众佛法推广禅僧。作者著述众多,在青年读者中颇受热捧,已经引进简体中文版的著作有:《恋爱成就寺》《消除烦恼的练习册》《不思考的练习》等,本次文治图书引进出版的有:《恋爱成就寺》《不纠结的修行》《平常心》《佛陀话语》。
精彩导读
  由“平常心”一词联想到的词汇
  当大家听到“平常心”这个词的时候,一般都会联想到哪些词汇?本书的论述将从探寻平常心的内涵开始。
  “没什么反应。”
  “对事态的变化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反应。”
  可以从这个切入点来理解平常心。当发生某种状况时,如果立即表现出,或者过度表现出不必要的“反应”,这就不是平常心应有的状态。
  “放弃。”
  “舍弃。”
  这是指当发生某些状况时,不会特意地去把握去掌控事态的发展,而是首先选择“舍弃”或者是“放任自流”。这种心态,用佛道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舍”。
  “平静。”
  平常心还会让我们联想到平静,一种身心都沉静到没有一丝涟漪的状态。或者说,让我们联想到这样的场景,当周遭一片嘈杂骚乱之时,只有那个人能够保持方寸不乱,淡然处之。
  “接受。”
  这也是我们能从平常心这个词联想到的关键词汇之一。无论眼前发生了什么样的状况,无论内心发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波动,都能做到不拒绝不抵抗,而是全盘接受。比如说当讨厌的上司就坐在你眼前时,当你生气愤怒时,当你伤心痛苦时,当你焦躁不安时,当你春风得意时,所有的状况你都能做到不抱怨不吐槽,全盘接受。
  当人们面对不如意的状况时,当人们看到令自己感到厌恶的事物时,往往会变得心绪混乱,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尽快从这样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而所谓的接受,就是坦然面对这一切,接受这些事实。
  “放任自流。”
  当有人对我们说“请自便”时,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一点点矫情。让事物保持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不强求不管束,放任自流,我觉得这也是平常心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正是因为我们总是接受不了,或者不愿意接受事物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所以,当我们头脑中所持有的幻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就会责备现实中的别人和自己,抑或想要逃避不如意的现实,而这些时候往往最容易发生心绪的摇摆和波动。如果当我们面对这些不如意时,能够想着“这是没有办法的”“他就是这样的人,没有办法只能接受”,当我们尝试用这样的心态去接受事物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时,我们的心绪就会变得更加沉静和从容。
  “从容。”
  “淡定。”
  “镇静自若。”
  很多人都希望在发生不如意的状况时,关键时刻自己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用一种从容淡定、镇静自若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事情。也许很多人选择打开这本书翻阅,就是想要帮助自己拥有这样的心态。
  所谓的“在乎”
  当我们把这些能从“平常心”一词联想到的词汇逐个列举出来时,我感觉我们已经能够在朦朦胧胧中大致看到平常心的轮廓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一旦失去了平常心,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状态是距离平常心最遥远的。
  前面讲到过“舍”的态度,也就是“舍弃,放任自流”。这种态度的对立面就是“舍不得,放不下”,也就是“在乎”。
  人们对于自己所执着追求的事物,总是会特别在乎来自他人的褒奖,抑或是来自他人的羡慕和崇拜。反过来说,对于自己并不在乎的事情,也就不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比如说,我在自己运营的“家出空间”网站上,以插图的形式上传了很多我自己画的四格漫画。当别人对我说,这些插图画得一点都不好、看起来很幼稚时,我一般只会一笑了之,绝对不会生气。因为我自己对于插画这个领域,并不是很看重,纯属消遣。我原本就不是绘画方面的专家,我也不觉得我画得有多好,所以我不在乎别人对我画的插图作任何评价。
  而如果换作艺术大学或者是美术学院出身、对自己的绘画水平具备十足的自信、在这方面非常讲究并且有着各种独到见解的人,当别人对他的画作评头论足时,他就很难做到平静淡定地坦然面对了,他的平常心很容易被扰乱。
  这些人一旦听到人们褒奖他们的画作,他们就会心情大好。这种快感迅速占据他们的感官,他们就会对来自他人的褒奖不断地产生更强烈的欲求。他们渴求得到更高的赏识和赞扬,渴求从更多的人那里得到对他们画作的褒奖。这是因为心灵一旦被快感占据,就会产生“耐性”。如果只是和迄今为止所得到的是同等水平的褒奖,内心就会越来越觉得不满足。当我们感受到快感时,我们的大脑内部会分泌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物质。当我们受到的褒奖和之前所受到的差不多时,即使分泌出了同等量的多巴胺,但因为与之对应的神经细胞受容体已经产生了耐性,所以产生的爽快感会远不如之前,我们反而会因为不满足而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我们就会不断地渴求得到“更多更高”的褒奖。比如说,深受失眠困扰的人,一旦服用了催眠药,而且多次反复服用的话,他们的身体就会对失眠药产生耐性,同等的剂量,所能产生的效果将会大大减弱。于是,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需要不断地加大用药量才能有效改善失眠。
  同样道理,当一个人习惯了被褒奖,反过来没有人褒奖时,甚至遭到批判时,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容易受伤。
  “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
  “不是挺好吗?”
  类似不冷不热的反应会让在绘画方面受到过很多褒奖的人觉得很不舒服,而一旦听到“现在还只是刚起步”之类的评论,就会深受打击。
  如此这般,当这种“在乎”的心态愈演愈烈时,就会变得对“画”或者“绘画”之类的信息非常敏感。即使并没有真正听到别人的对话,但也会忽然觉得对方好像是在谈论“画”。举个很容易明白的例子:每个人对自己的名字都再熟悉不过了,而且也都很在意自己的名字。当我们在咖啡厅喝茶时,邻座的陌生人在对话中忽然提到一个发音和自己名字很接近的词,虽然明明知道应该和自己无关,但还是会不自觉地走神,开始注意邻座的对话。
  心态的模式化
  类似的“在乎”和“在意”,一旦形成特定的反应模尸就会很容易产生模式化的心态。对于自己所在乎的事情,内心无法保持平静,总是被条件反射所支配,彻底丧失平常心。
  在乎=心态的模式化
  ·当自己在乎的事情受到褒奖→感到快乐→希望得到更多更高的褒奖
  ·当自己在乎的事情遭到贬低→感到痛苦→更严重的受伤和失落感
  这里的快乐和痛苦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越是在乎就越容易追求更多的快感。而其中所蕴藏的痛苦也同样成正比例增长,越是强烈的快感必然伴随着同样强烈的痛苦。当快感不断地侵蚀我们的内心时,当我们的心灵沉醉在甜蜜之中时,一丁点的“苦”也会引起强烈的不愉快感。可以说快感的副作用就是痛苦。
  这就是远离平常心的一种状态。最开始画画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只是喜欢画画而已,但随着对画画这一行为的执着追求不断加深,通过把画作展示给别人看从而获得快感,逐渐就演变成一味地追求别人的评价。当一个画画的人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画作的评价时,就会陷入与平常心完全对立的不安定的精神状态之中。
  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条件反射的毛病
  可以说这就是一种“躁”的状态。一旦得到褒奖,就会心情大好阳光灿烂,稍微被否定了一下,就会深受打击,一蹶不振。这种总是在快乐和痛苦之间如坐直升机般忽上忽下、情绪波动剧烈的人,现实生活中还真不少。
  不过每个人各自执着和在意的事情不同,在乎的方式也会各有千秋。
  比如说,职场上不乏对工作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人,而随着在工作上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多,也会得到越来越多来自上司和周围同事的认可。于是,就会觉得自己很能干。
  当工作开展得顺风顺水时,有的人会不自觉地变得傲慢,得意扬扬,颐指气使。而当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很能干时,稍微遇到点挫折就会忽然觉得很失落,甚至被强烈的挫败感所击倒。对成功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对可能会产生的挫败感有所准备,并有所承担。
  如此这般,对于自己所在意的事情,无论成败得失,心态都会呈现出一种模式化的反应,所有的相关情绪都是自动地产生并波动变化着的。而之前我们已经论述过,所谓的平常心就是“没什么反应”。“对事态的变化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反应”,所以这种模式化的心态和平常心刚好相反。一旦内心的反应开始出现模式化,实际上就已经陷入一种每个人特有的条件反射。
  说到条件反射,无外乎两种类型。
  一种是对待自身外部和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反应。对于看得见的、听得见的事物,气味,味道,寒暑,等等,对于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或感觉舒适心情舒畅,或感觉恶心不适心情烦躁。对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所感受到的信息,产生或愉悦或不快的反应,这是一种条件反射。
  还有一种条件反射,是指对于“自己的想法,自己所追求的事情”所产生的内在的条件反射。实际上,这种内在的条件反射要比五官感受所产生的条件反射具备更强烈更不易摧毁的力量。
  比如前面所举例的“感觉自己很能干”的这种条件反射。仔细想来,认为自己很能干的人,通常都是在用自己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精力在努力表现。因此,面对“今天完成了三项工作”这一事实,马上就会产生“我真的是太能干了,太了不起了”这一条件反射。
  而当自己只用了自己所预想的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工作的时候,就会觉得什么都还没开始弄,这一天就迷迷糊糊地结束了。得失心强的人还会觉得“这样哪儿行啊,绝对不容许自己如此堕落”,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当现实中的自己做得不如预想中的自己那么好时,就会条件反射式地进行“自我否定”。
  而一旦因这种自我否定降低了自己的士气和干劲,工作上的表现就会慢慢退铂逐步下降到百分之七十,甚至百分之六十。结果,非但心态无法恢复,随着自我否定的不断加深,整个人的状态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于是,最终离自己一直所执着追求的“在工作上很能干的自己”越来越远。
  “深信工作上很能干的自己”→“低于自身预想的工作表现”→“自我否定”→“工作表现愈发低下”→“愈演愈烈的自我否定”……一旦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结果就会距离自己所追求的“在工作上很能干的自己”越来越远。
  类似这种起源于执着追求的恶性循环,在我们人生路上的各种局面中都会遇到。比如那些执着追求以瘦为美,认为自己“苗条纤细婀娜多姿”的女人,其中就有很多人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对自身苗条身材的执着追求”→“过度地减肥”→“总是无法达到自认为理想状态的身材”→“自我否定”→“因压力过大而暴饮暴食”→“身材反”→“自我否定”→“暴饮暴食”……
  评价=拒绝原本的样子
  在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内心会拒绝现实原本的样子,进行或好或差的评价。其实对于事物本身,“好”也罢,“不好”也罢,就如同电视评论员一样,所有的判断和评价都是很随机很主观的。
  我们在接触一些信息时,很容易在瞬间条件反射式地觉得“好”或“不好”。我们很难摆脱这种内心主观的评价。
  前几天,我坐电车的时候,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我主观上感觉很漂亮)正在张嘴大口地吃面包。我立马作出了如下评价:“如此漂亮的美人儿却有着如此没有品位的行为,真是太可惜了。”虽然我不讨厌这个女孩,但是我还是作出了诸如“可惜”“遗憾”“不好”之类的评价。对于这个女孩来说,被别人这样想是多么大的。而我的评价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害处,但刺激了我的傲慢和优越感,我内心的平静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
  如果面对自己,也总是很轻易地作出类似评价时,自己的平常心将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自己的内心更容易被距离自己更近的事物所影响。当朋友说他上司坏话的时候,反正是别人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可以很平静地来一句“那是挺烦人的”,以示同情。而当自己的恋人或者家人被上司欺负时,你可能就无法平静地去倾听了。任何事情,一旦加上“自己的”这三个字,平常心立马就会被搅乱了。
  也就是说,离自己越近,越是和自己相关,越难以保持平常心。而距离自己最近的,是“自己=自我”。正因为如此,每当我们要评价自己的时候,总是百般纠结。
  一旦自己成为外在的评价对象,让别人来评价自己,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让自己评价自己,也就是自我,想要保持平常心,那是更加困难的。
  和平常心作对的是自我,也就是自尊心
  综合我们上面所作的各种论述,实际上,“自我”才是处在平常心对立面的角色。自我也就是“自己”“自己是”“自己的”等所有与自己有关的形象,而自己的形象是和对自己的评价紧密相连的,换个说法,其实就是“自尊”。与自我相关的感情,对内心情绪波动的影响是最大的。
  自尊和迄今为止所论述的“在乎”“在意”,其实意思是一样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尊”用在好的地番而把“在乎”用在不好的地番但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把自尊看得很重。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也一直在强调自尊,培养自尊。虽然也不乏“自尊心过强”之类的批判性语言,但大家都认为“拥有自尊”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是在竞争社会中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品格。
  现代人从孩提时代起,无论是学校里的功课还是游泳、钢琴之类的特长培养,父母总是会有意无意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不要输给别的孩子,要成为比别人都优秀的人!”大多数孩子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经常会听到为人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说:“加油,不要输给谁谁谁。”当一个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时,大多数的父母都会为此喜笑颜开,备感欣慰。
  还有现代学校中的个性教育理念,经常给我绵输独创、个性化才是自我实现最重要的途径之类的观念。潜移默化中,我们都被洗脑了,自以为自己是特别的存在。而实际上,现实中的我们未必都具备特别的天分和才华。我们勉强自己做一些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事情,反而让自己痛苦万分。
  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我们试图通过不断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优点来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
  即使在学习上无法成为第一,也要在性格上的幽默、服装上的品位,或者是善于表达、善于聆听等各个方面,来让自己和别人做到差异化。“在这方面,我比别人强”“在这方面,我是最棒的”,我们通过类似的主张来提高自身存在的意义和“商品价值”。

目录
第1章 为什么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如何与自尊心打交道
  由“平常心”一词联想到的词汇
  所谓的“在乎”
  心态的模式化
  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条件反射的毛病
  评价=拒绝原本的样子
  和平常心作对的是自我,也就是自尊心
  世上的人都有各自的“商品价值”
  自尊心的根源性意义在于“攀比”
  意识与无我
  最基本的平常心的功课
  本章小结
第2章 为什么会变得讨厌别人——同事、朋友、家人之间人际交往的保鲜剂
  原本为什么会有喜欢和讨厌的感情
  无法保持平常心是因为“支配欲”的存在
  公司就是一个“支配”和“被支配”的世界
  作为上司的你,为什么会被部下搞得烦躁不安
  即使“介入”也无法改变的部下,让上司感觉很受伤
  作为部下的你,该如何应对上司的支配
  只想不让自己吃亏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人必须要选择环境
  自尊心高、特别喜欢攀比的人,是活得最痛苦的
  迎合对方自尊心的行为,结果反而会更加提升对方的自尊心
  追求与自己不相符的成功,所以才会觉得累
  本章小结
第3章 关于喜怒哀乐,佛陀是如何教诲的——佛道式的情感控制
  喜怒哀乐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仅凭喜好和厌恶来生存是很难的
  自卑的烙印会让生存更痛苦
  累积愤怒注定是要遭报应的
  请留意自己神经的构造
  多巴胺的生理机制是有效的吗
  快乐主义的现代人,实际上过得很痛苦
  “喜欢”只是大脑的错觉
  人是被记忆所诅咒的
  “乐”毕竟对身心都是有益的
  “不拘泥不讲究”是各种“乐”的状态的共通点
  享受过程,我开的处方
  喜欢碎叨男的女性会走向不幸
  惊讶是心灵的毒药
  学会从更高的层面上接受
  步行冥想——把自己的意识集中在足部的感觉中
  坐禅时要把意识集中到“呼吸”上的理由
  “乐”是可以锻炼的
  不要过度追求,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尊重现状
  要学会善于操作“乐”,控制“喜”和“怒”
  “乐”也会有的陷阱
  冥想修行中潜在的奴隶
  “喜悦感”不是一种剧毒
  关于喜怒哀乐,佛道式的结论
  本章小结
第4章 用平常心来看待生老病死——接受死亡的功课
  释迦牟尼最初的说法
  求不得苦—— 一番追求而终未得到的痛苦
  达摩大师的教诲——“莫妄想”
  还是要强调,接受=平常心
  接受自己的弱点
  五蕴盛苦——人生就是充满了各种痛苦
  临死前,人唯一能带走的
  佛道对待死亡是一滴眼泪都不掉的
  接受悲伤的三种态度
  释迦牟尼面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掉眼泪
  年轻时就要开始培养对死亡的心理准备
  越是讨厌越是会加速衰老
  接受疾病的功课
  护理中应该要学习的要点
  告诉自己“算了吧”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助于培养平常心的日常习惯——不着急,不放弃
  从“必须这样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冥想时间
  冥想注意点——不要为心灵的垃圾而慌张
  “七觉支”的教诲
  吃饭也可以当作培养平常心的功课
  咀嚼距离冥想已经很近了
  让身体感觉到疼痛的拉伸
  客观地“书写”自己的状态
  不要追求完美的自己
  本章小结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热门相关信息